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国际大专华语辩论会之美


辩坛盛事-国际华语辩论会又将要亮起华丽的舞台霓虹灯!

还记得,从1997年开始从电视转播中观赏到的国际华语辩论会让人为之赞叹。台上辩手们词锋犀利,思维敏捷,对于课题掌握的深度,实在让人不能不爱上这拥有深厚中文文化底蕴的宝藏。

辩论赛事的精髓,在于展现了大格局下课题的探讨,展现了大专生们对于课题的思考深度,也展现了各个大专的团队精神,还有对各自大学及国家代表性的骄傲。无论是来自中华地区的队伍,还是来自海外的队伍,即便无法掌握流利的发言语速,还是拼了劲儿的在台上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中华语言的美去畅所欲言。

从小时候的崇拜,到进入大学选科时,一心想要进入能够代表参加国辩的马来亚大学,心里好希望有一天也能够站在那舞台上,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辩论爱好者切磋。与同道者一起去研习这语言的美,那堆砌慎密逻辑思考的难度,还有去谈论着世界格局中千古难解的难题。

一场辩论赛,未必能够找到真理,却在研习的过程中,让人接近真理,让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是辩论所带来的多重角度思考的美!

在各个队伍交流的赛事中,台湾辩手的一席话,一直深刻烙印在脑海中。一位资深的辩手说,过去的台湾赛事一直采用奥瑞刚赛制,没有所谓的“自由辩论”环节,直到跨出台湾,参与国际赛事后,台湾辩手接触到何谓短兵相接的论点交锋,因此开始了另一种思考及论点交锋的研究。

踏到台湾参与奥瑞刚赛制赛事后,惊叹于当中说服力展现的张力,还有评审们对于逻辑对切的严谨要求,因为在长时间陈词的赛事中,辩手不得不对舞台语言张力有更深的研究,也必须在冗长的陈词中加入吸引观众的元素。而有别于自由辩论的质询环节,也使到辩手对于逻辑堆砌、资料掌握变得非常的谨慎。

在观赏不同制度的辩论赛事后,有种眼界大开的快感!

然而,无论赛事在怎么变化,当中吸引人的语言辞藻之美,在短时间的交锋中完全展露无遗,辩论赛事的辩手必须学会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吸引人、最简洁的词藻老表达想法,中华语言的精髓也就在这个时候尽情奔放!还有夹带着深厚文化思考的逻辑展现,让人看到不同地域的华裔,但却都是吸收了数千年中华文化的炎黄子孙智慧之深度。

辩论赛事,从过往的重学术研究之“论”,到后来的重交锋之间的“辩”,常年的变化论证了文化不是一层不变的化古石,不过也庆幸还一直保留了辩论中重要的本质与内涵。

中国中央电视及新传媒在多年来承办辩论赛事的精神,成为广为传播这项文化的重要平台。要在讯息万变的绚丽舞台中,保有传统的文化本质确实并不容易。当舞台个人秀成为了社会的经典,成为了青年风靡的节目,电视制作团队必须在文化呈献与舞台展现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点,这点绝对不容易。

来临的国家华语大专辩论会,采取的是大突破的呈献模式,陈词、交锋的环节缩短,增加了表演性质来吸引观众,为了添加文化的特质,邀请了文化界的巨人余秋雨来闪出中华文化之光。这一场辩论会也少了过往的国家、地方之间的队伍交锋,取而代之的是突出个人的语言造诣及舞台魅力。

今时今日,不能用固有的尺子去衡量究竟保留原始是否才是最好的,也不能以僵化的思维去看待一场文化荟萃。在梦想的境界中,总是需要现实的土壤去让各人的梦滋长,所以,梦想不能脱离现实的要求。想来,这也是电视团队费尽思量去变化辩论会形式的原因。

辩论爱好者对于辩论赛会有本身的期许,观众或许有不一样的期待,对于改变给予加分与否,一时还难以评断。只希望在即将展开的国际辩论会舞台上,辩论爱好者还是可以展现对于这股文化之美的坚持,而观众也可以从更活泼的赛会呈献中,欣赏到中华辩论智慧之光及语言之美!

祝贺即将踏上国际辩论会舞台的辩手们,也期许各国的文化意境能够在辩论舞台上相互碰撞时展现出绚丽的火花,来一场真正的文化飨宴!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