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星期六

独立思考的备课

第一次,要对大专生说什么是“独立思考”~~
一直在想要怎么说,要什么样的资料。。。
给鱼吃,不难;但是,怎么教人钓鱼,那其实不容易~~

号费心思准备了课程纲要后,突然有种很熟悉的感觉,
好像刚刚准备了一场辩论赛的立论,
看看自己的笔记,发现~~好像当年的结辩草稿。。。
又突然想起,一位学长的结辩陈词~~

“请暂时别相信我的话,把我的话放在实践的土壤上让它成长......当您发现这是一个真理的时候......那是您的实践之功!”


发觉,实在太贴切了~~

这一刻,心里突然有很多的感慨,因为,
发现在整理思绪、厘清脉络、构思讲题到完成课程的过程,
都有赖于过去所学习的~~那些学会的,真的一生受用!;)

谢谢你们,那所有的教诲!!:D
谢谢你们用心的教导如何去钓鱼~~;)



**还要谢谢自己。。。。。。。。。。认识了你们!!!:P

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给温总理的一封信》-中国浙江大学同学回覆+龙应台《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

一位身在中国浙江大学的同学在阅读了陈绍康《给温总理的一封信》后有感的回覆。

谢谢雪琴~~
文章写得很感人,让我很有触动。连这种文章都会被河蟹,不得不说,国内媒体的自我阉割行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有一点与此相关的信息可以与这位学弟一起分享一下,就是在中国的制度下,像温这样的领导出行,接受提问等相关事宜,都是由国家安全部门安排的,他们本人即便有不满,也不会公然地让对方难堪。所以如学弟所说,温已经看到他要提问了,但是别人阻止,这其实和温本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观念,几十年的制度遗留的惯性,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在这个体系内的人,无论做什么,总是会受到各种制约,即便是最高层的人也不例外。所以毛的晚年近乎被“囚禁”,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远超我们体制外人的想象。
可以做为一个参考的例子是,去年4月底,温去了北大,还和同学们一起在食堂吃饭。校方做了周密的安排,他见到的所有的学生都是经过校方严格挑选的,同时其他学生都被关在宿舍里不得外出。结束了一天的视察离开的时候,温意味深长对北大的领导们说,我知道你们都是准备好的。然后很失望的离开。对于这个事情,后来党内估计是有过一些通报,以至五月底的某天傍晚温突访我们浙江大学,校方手忙脚乱地应付时,校长对他说,这次是真的没有任何准备。然后,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这些事情,不知道你们那边会不会有耳闻。只是我觉得和这篇文章还有点相关,拿出来聊聊,权当是闲话家常啦~~



————————————————————————————————————————————————————————
在友人的面子书上看到龙应台的《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在此附上分享:

我的母亲生在柏林,侥幸逃过犹太人的大屠杀。今年母亲节,我请她去看场电影。这部影片非常卖座,故事好像与非洲的黑人有关。排队买票的行列很 长。有一个年轻白人在行列间来往发散传单,劝大家不要买票,因为这部片子是南非制作的。排队的人大概都想的和我一样:“看不看由我自己决定,不用你来告诉我。”所以没人理他。

入场之后,灯黑了电影正要开始,前座的两个年轻女孩突然站起来面对观众,大声地演讲,解释这部影片如何地蔑视南非黑人的惨境,希望大家抵制。 观众中嘘声四起,有人不耐烦地大叫:“这里是美国;你要抗议到外面去!”也有生气的声音喊着:“我们付了五块钱电影票,让我们自己决定爱看不看!”偶尔有个微弱的声音说:“听听她们说什么也好!”但是群众的喊声愈来愈大:“出去!出去!出去!”

坐在我身边的母亲显得很难过,她转身对我说:“这两个年轻女孩竟然愿意花十块钱买票进入一个人人喊打的地方来——或许她们真有点道理也说不定。”

在大家的鼓掌声中,戏院的工作人员很粗暴地把那两个女生架走了。灯又黑下来,但是没几分钟,一个年轻人,带着浓厚的英国腔,站起来说:“这是 一部充满种族歧视的影片——”愤怒的观众打断了他的话,有人在叫警察,但这个青年毫无惧色,继续大声说:“你们不让我把话说完,我是不会走的!”群众喊 着:“滚蛋!滚蛋!”好不客易,来了两个警察,笑容满面地把那家伙给请了出去。

观众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一个廿来岁、一脸胡子的小伙子在后排突然站了起来,说:“不不,我跟他们不是一道的;我跟你们一样买了票纯粹来 看戏的。我只是想到,或许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千万人一生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个坚定的道德立场,而不只是追求消遣而已。如果五十年前的人也像刚刚这几个人这样对被迫害的犹太人执着的话,我的祖父也许可以活到今天,不至于死在德国的煤气房里。”然后我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沙哑的声音突然响起:“他说的一点不错;你可别想叫我闭嘴!”我发觉我六十四岁的老母亲站了起来,面对着整个戏院;她全身在颤抖。

这一则不起眼的小故事可以招引出许多值得争议的问题来。譬如说,这几个为道德感所驱使的年轻人有没有权利阻止别人看这部“种族歧视”的电影? 如果我也在戏院里,我会是愤怒的群众之一,叫他们“滚蛋”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权利主宰我的思想——这个电影究竟如何要由我自己看过了再作决定。其次, 如果这一撮以“道德感”为理由的小团体能打断我的电影,那么,一个宗教团体、政治党派、商业集团等等,都可以肆意地来强迫推销它的理想,那个人还有什么自 由自主可言?

南非的是非善恶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它的种族隔离政策现在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南非的白人简直是廿世纪的污点。事情的另外一面却是:南非若由黑人自决自主,恐怕歧视与屠杀会比现况更为剧烈——看看乌干达!看看整个非洲大陆!

但是《纽约客》这篇短文令我沉思许久的,却是这几个年轻抗议分子的行为。他们不算少数;哥伦比亚大学在南非有金钱的投资,哥大的学生也曾经热 烈地示威过,反对学校当局“善恶不分”的和稀泥作风。而在戏院里“捣乱”的这些年轻人,事实上是一次一次地花五块钱买票——对学生而言,五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进到戏院去让群众嘘骂,然后一次一次地被踢出来。这些人中,当然难免会有少数是为了幼稚的英雄主义或纯粹嬉闹,但大部分的,是为了一个道德立场,择善固执的理想。在一个人决定到戏院去“闹事”之前,他必须先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他关心这个世界;因为关心,所以才会去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第二,他能作价值判断。对南非种族问题的报导纷纭不一,他得自己决定站在黑白那一边。第三,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气,充分到促使他付诸行动的地步。于是,他走到戏院去买票; 五块钱,他很可以拿去溜冰或吃掉。

我们的年轻人呢?或者,缩小一点范围,我们的大学生呢?有多少人具备这三个品质?

就我有限的观察,非常、非常的少。以对社会的关心而言,我们的学生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几个月前,当十四位省 议员集体辞职时,我曾经对几百位学生作过测验,要他们写下议员辞职的原因,结果正如预料,有少数给了支离破碎而模糊的答案,显然是浏览报纸后的残余印象。 百分之八十却很率直地回答:“不知道!” 为什么不知道?当然是因为缺乏兴趣,不关心。坊间杂志选出来的大学校园“美女”,被人问到社会问题时,娇滴滴地说:“好可怕哟!”吐吐舌头。这样“可爱” 又“纯洁”的大学女生为数不少,而且讨人喜欢。我们的学生不仅只对台湾本身的社会、政治问题印象模糊,对台湾以外的国际情况就更陌生了。伊索匹亚的饥荒、 乌干达的政变、南美的游击战、天主教廷对堕胎与离婚的立场、菲律宾的军队暴行等等,都不存在,都没有意义。没有关心,自然没有做价值判断的需要。根本不知 道南非有严重的种族问题。当然就不必去思索谁是谁非,因为无从思索起。没有关心,也就无所谓道德勇气和道德行动。非洲的幼儿可以死光,南美的军队可以强暴 妇女,因为事不关己。海山的煤矿可以一崩再崩,桃园的古迹可以拆了又拆,内湖的垃圾山可以侥了再烧,事不关己。大学四年之中,只有两件值得关心的事:一是 把朋友交好,以后有结婚的对象,一是把功课读好,将来有满意的出路。对社会的关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择善固执的勇气,都不在大学的围墙以内。 换句话说,我们的年轻人天真、单纯、听话;他们绝对不会到戏院里去“闹事”。

为什么大学生的关心面那样狭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环境不鼓励,甚至于试图阻碍,他对书本以外的兴趣。大概很少有父母没说过这句话:“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大学以前这样说,为了应付联考。进了大学之后这样说,为了应付留考、托福、高考、研究所人考等。“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 这个金玉良言是应现代科举制度而产生的。读书的目的在求技能,用来敲开一层一层考试的门。研读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等,都不是为了增加人生的智慧与了 解,而是为了取得谋生的技术。因为这种技术与人生无关,所以可以“什么都不要管”。可是这个金玉良言实在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的前提 下,书,根本就不可能读得好。譬如读经济,一个学生可以用课本里的各种定义与学理来解释“通货膨胀”,可是要他分析为什么公务员的薪水要加百分之八他却目 瞪口呆,我们能说他书读好了吗?譬如读文学,他可以熟读欧威尔的《一九八四》,洋洋洒洒地写篇论文讨论制度与个人的关系,但是要他对江南案件提出看法,他 却一片空白,我们能说他把书读通了吗?这个大千世界可以说是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学生在黑字白纸之间所学到的理论与例证,都还是抽象模糊的,只有在把知识带 到人生的实验室里去观照验证之后,知识才能落实。要我们的学生封闭在大学的围墙里“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等于是把学问与人生割离,也等于要学游泳的人在岸 上靠图解学游泳,却不沾水,或学解剖的人在暗室里看幻灯片学解剖,却不动刀子。

我们的学生不会“闹事”,因为“闹事”的人要先有自己的主张——不是报纸社论,不是老师的看法,同学的意见,而是自己的主张。对我们单纯、天 真的学生而言,独立作价值判断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什么?高三那年,开始上三民主义。有个沉闷的下午,我在课本中看到一句话:“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 的主义。” 就这么一句斩钉截铁的结论。我以为自己漏掉了编者解释引证的部分,把课本前前后后翻过,却找不到任何阐释。十七岁的我坐在书前,感觉到深深的挫折:要达到这样一个结论,课本编者应该一步一步来,先解释中国人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然后说明其他主义如何的不适用于中国社会,最后才能逻辑地演绎出“三民主义是最 适合中国人的主义”这个结论。可是编者显然觉得这些辩证的过程毫无必要。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求老师解释“为什么”。老师很惊讶地望了我一眼,好脾气地一笑,回答:“课本这么写,你背起来就是。联考不会问你为什么。” 在我早期的求知过程中,这个小小的经验是个很大的挫折。基本上,课本编者与授课老师并不认为学生有自己作判断、下结论的能力,所以才会有这种“你别问为什 么,记住我的答案就行”的态度。他们因此所剥夺于我的,是我求知的权利与独立判断的能力。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过去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的教育者仍旧习惯于供 给“结论”,仍旧不习惯供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最能够反映这种现象的莫过于作文题目了。多少年来,任何考试中,学生面对的总是什么“学问 为济世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满招损、谦受益”之类的金玉良言。所谓金玉良言说穿了,也就是死了的人交代下来的“结论 ”。出这种约定俗成的题目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使他更紧密地成为传统的一分子,有它教育的意义。但是这种思想传递根本上就不容许独创,不容许学生下自己的 结论。如果教育者真正的兴趣不在于学生对传统的妥协与认同,而在于他独立判断的能力,那么同样的题目就应该以疑问的方式出现:“一分耕耘确能导致一分收获 吗?”‘你是否同意学问为济世之本?”或者以挑战的方式:“试辩论‘忠勇为爱国之本’一说。” 只有这样不“既定结论”的思想训练才能真正刺激学生睁着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纷扰复杂的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理出头绪来。当我们的教育者习惯性地把作好的 结论抛下,学生也就懒惰地把结论照章收下;他不需要辛辛苦苦地去思索、摸索。

在我们的环境里,一个能关心、能判断的学生,却也不太可能有任何道德行动。一般教育者对学生行动采取压抑与抵制的态度,目的在求校园的稳定。 有一个专科学生被同学指控偷窃,教官在原告的带领之下也确实在该生书包中找到赃物,但是在没有听过被告辩解之前,就令这名学生退学。几个大胆的同学出来主 持正义,要求学校给被告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事情结果如何不论,学校当局对这些挺身而出的学生却有个斩钉截铁的态度:“去读你的书,不要多管闲事。谁闹事,谁就记过。” 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公民伦理课一再地教导学生要见义勇为,要当仁不让,要择善固执,学生一旦实践了这些美丽的道德理想,我们却恐慌地去压制他?学生对学校 措施有所不满而投书、开会、抗议的时候,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机会,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去理性地、公平而民主地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反而以记过处分作为…… 的手段?为了表面的安静稳定而扼杀年轻人的正义感,代价是否太高了一点?敢于表达意见、敢于行动的学生在一次两次的申诫记过之后,当然也学会了保护自己; 他发觉,这个社会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气或正义感。

我们的大学生是不会“闹事”的一群。在考试、舞会、郊游的世界中,没有什么值得“闹事”的题材。在是非善恶都已经由父母师长孔子孟子下了结论 的世界中,没有什么难题值得重新省思、费心判断。在明哲保身、少做少错的环境中,更没有什么“闹事”的余地。我们的大学生天真、单纯、安分、听话。可是, 如果“闹事”也可以解释为“以行动来改变现状”的话,我们这不会闹事的一代就值得令人忧虑了。四年一过,他就成为社会中坚——一个不懂得关心社会,不会判 别是非,不敢行动的社会中坚!公车应不应涨价?不清楚。路边水管爆破了,不是我的事。公营机构亏了多少纳税人的钱?不知道。核电厂会不会贻害万年?不知 道。上司舞弊应不应告发?不知道。台湾往哪里去?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一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进步,但是要对现状不满,一个人必须先有所关心,用心观察,观察之后作判断,判断之后付诸行动。关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对于生于 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一份爱,但是空有感情无济于事,它必须有冷静的理性的支持——判断与行动需要坚强的理性。台湾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已经有许多人在关 心、判断之后开始了行动。最好的例子是消费者基金会的推动者,他们已经“闹”了不少事。台湾需要闹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以妇女问题来说,我们现有的妇女组织 还停留在献花、慰问、穿漂亮的衣服开慈善晚会与孤儿拥抱的阶段。在同样的社会版里,我们读到七岁的男孩被母亲活活烫死、十岁的女孩被卖到妓女户、十三岁的 女儿被养父强暴而怀孕、三十岁的妻子被丈夫打断肋骨——我们天真可爱的校园美女觉得将来没事可关心、可 “闹”吗? 又是一个学期的开始,让我们想想从哪里做起吧!

龙应台
原载一九八五年九月三日《中国时报·人间》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转载:给温总理的一封信(来自马来西亚)

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昨天抵达马来西亚,第一个探访的是马来亚大学,作为马大毕业生,曾经就读的学府获得如此的重视,心中感到欣怀。

在探访的当儿,学弟学妹有幸得以见识温家宝总理的风范,更想提出心中的一些疑问,期望聆听大国领导者的肺腑之言。奈何,马来西亚

学府还是存在一些极之严格的限制,即便温家宝总理伸出友谊之手,指向发问的学生,却还是被马大校长给拦截了下来。

学弟陈绍康没办法在论坛中提出心中的疑问,于是将疑问转化为文字,期望得到解答!以下为原文转载:

敬爱的温家宝总理,您好!

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我就是那个在马大礼堂两度高呼 “请温总理给我机会” 的马来亚大学学生。

我相信,您已经把双眼锁定在我身上,您已经摆出手势允许我提问。

但是后来,我没能发问我的问题,我没能提出我心中对中国现况的一些看法。

是因为什么?相信在场的人都看的一清二楚。温总理,您也应该心中有数。

我几度被官员恐吓,被要求停止发问,被要求离席……我身边出现了官员、警察……

您真的看不出,这个问答环节,根本就是被马大校方预设好的一出戏吗?

温总理,您说你喜欢和青少年交谈,可是当一个对中国满怀疑惑的少年提出疑问时,却被强行压制下来。

您听到的所谓 “青少年的见解”,只是被选定好的角色,预设好的台词,演练过的表情。

这真的是您所要听的东西吗?

只希望听到对中国的赞美,而不希望听到对中国质疑,您真的是这种领袖吗?



温总理,我仇视中国吗?我要挑战您吗?我要让您下不了台吗?

或许您忘记了,但是您进场的时候,我有幸和你握手,那时候我的心情雀跃万分,这可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啊!

我从小看着我爸爸用中国传统葬礼为死者处理身后事,我读的是中国四大名著,读的是中国历史,即便我被同学取笑说:干嘛要读这些考试不会出的东西?

再长大一些,我开始学习中国各种传统技艺:扯铃、二胡、太极……即便到最后都只是半桶水,即便到最后还是被同学取笑说:你是不是中国来的古代人?

再长大一些,我看到中国神速的经济崛起、我看到中国举办奥运的成功、世博会的壮观……

我为我是华人感到骄傲。啊,我身体内的血脉,继承自具有五千年优秀的文化!



但是,这难道就意味着,中国是一个完美的国度吗?中国神圣不可侵犯,不可质疑吗?

一个小孩从小天资聪颖,能文能武,深受大家喜爱。但若有一天他作出欺凌弱小这种不义之举,难道我们就不用去责怪他吗?

我们能因为中国的美好,而完全忽视了中国所犯下的污点吗?

温总理,您是堂堂一个大国的领导人,您的视野、见解,肯定会比我这个19岁的小子来的更广阔。

您上过各国主要媒体的访谈,他们有的是最专业的记者、最尖酸毒辣的问题、比我黄毛小子所问的问题肯定狠上一千倍。

赵连海、刘晓波、六四、高行健、艾未未……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课题,也是一个全世界拥有独立思考大学生(排除那些考试机器)所关注的问题。

您要说,在您的政治生涯里面,从来没有被人问过这些问题吗?

当然,如果您认为中国没有做错,如果您认为这么做是为了 “中国更长远的安宁” ,那也可以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上提出您的见解和论据,让第三者和观众自行判断。

这是一个文明的时代,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文明的对话来激荡对一个课题的思考?

听过一句话吗?“我不认同你的看法,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今天,我说话的权利被剥夺了。
明天后天,我可能会被秋后算账了。

今天,您可能已经安睡了。
明天后天,您可能就会把我给忘记了。

至今,网上不乏对我的批评。

他们说我逞英雄、说我会破坏中马关系让马来西亚经济死得很难看、说我竟敢以下犯上让你难堪、说我根本就是有意搞破坏、说我意在引人注意博上位……

我说,我只是在争取自己发言的权利。

特别是这个发言权,是温总理您亲自赋予马大学生的;
而这使它变得更加意义非凡,也更值得我去争取。



祝您访马愉快,也祝您能听到更多真诚的声音。


马来亚大学学生
陈劭康 敬上

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

生活小百科-还原白色黑莓手机的方法 How to clean up white colour blackberry

Found on net the method to clean white colour blackberry's cover is with Eucalyptus oil, and the only thing i can found in my house which contain Eucalyptus oil is Axe Brand Medicated Oil (斧标驱风油),but it really WORK!!! The back cover of my blackberry is WHITE again! :D

用白色黑莓手机(White colour blackberry) 的朋友们可以注意一下,刚刚发现,原来把白色手机机壳还原白色的方法是~~~斧标驱风油!!!:P
上网找了一下,有说使用Eucalyptus oil可以把沾染了污渍的白色手机壳清理干净,不过,搜查了一番,发现家里唯一含有这个成分的是风油,拿来试着用了一下,还真的有用哦!!!:D



Axe Brand Medicated Oil~斧标驱风油

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轉載:打辯論的人你傷不起啊

這篇是新國大的姬晨寫的,不過,是從執中網站那兒轉載過來的,覺得有趣!: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篇是新國大的姬晨寫的,用的是「咆哮體」,我笑翻了。

  無論在哪個地方,辯論人遇到問題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不是嗎?



  打辯論的人你傷不起啊!

  打辯論打了好多年,從此踏上了不歸路啊!

  剛入隊的時候超級崇拜師兄師姐啊,有木有!!!

  新生賽一定要聽學長的話啊!贏了是學長教得好啊!輸了一定是黑哨啊!有木有!!!

  新生賽一定要有表演賽啊!表演賽題目一定是男歡女愛啊!有木有!!!

  需求一定是馬斯洛啊!利弊一定要問比較標準啊!價值判斷神馬的說起來都是最高追求用起來都是他媽的浮雲浮雲啊!有木有!!!

  問問題不好好問啊!無論問神馬問題都要正面回答啊!正面回答啊!!!難道不用正面回答用背面回答啊!!!!!有木有!!!!!一定要問神馬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啊!!!!!你要我正面回答你咋不正面提問啊!!!!!有木有!!!!!

  說神馬都是對方辯友啊!對方辯友啊!!對方辯友你也傷不起啊!!!有木有!!!

  對方辯友從來不好好回答問題啊!!!!!我問你是不是餓了,是還是不是,你說不能用是不是來回答啊!!!!!餓不餓不能用是不是回答啊!!!!!不能用是不是回答啊!!!有木有!!!我問你有沒女朋友啊,有還是沒有,你說不一定啊!!!女朋友不一定啊!!!!!不一定啊!!!!!有木有!!!!!

  點評嘉賓一定是資深的啊!!!點評嘉賓你也傷不起啊!!!!!

  陳詞一定是條理的啊!!!反駁一定是犀利的啊!!!反映一定是迅速的啊!!!!!比賽一定是精彩的啊!!!!!形式一定是勢均力敵的啊!!!!!水準一定是很高的啊!!!!!有木有!!!有木有!!!

  咆哮體真傷不起……累死我了……有木有……

2011年4月12日星期二

《当今大马》被阻击


可以袭击网站,阻止不了资讯,
可以掩耳盗铃,掩盖不了真相~~


套用欧阳文风《我只想说真话》书中的段落:“当整个政府存在的支柱就是谎言,便没有什么比说真话更能给这政府的生存带来更大的威胁,也因此没有什么“罪恶”比说真话来的更令人惊心动魄。。。。。。”(61页~【为什么不敢真话?】)

在砂拉越州选举的此刻,《当今大马》网站竟然遭到了阻击,实在太过巧合。虽然,暂时也不晓得阻击者为何人,不过目的似乎昭然若揭,手段也过于粗糙。

不过,阻碍得了一个网站,阻止不了千千万万个流通的资讯平台,也阻止不了真相的流传。有些动作,只会让人更觉得不屑,更让人了解手上一票应该怎么去投。

以下为《当今大马》网站遭到阻击的新闻,网友还是可以透过暂时设立的新闻网站跟进网络新闻。或许,阻击手迟些时候也得考虑一下,阻击推特面子书、甚至是Youtube吧!干脆就向网络管制大国取经,问问看有什么有效的管制软件可以商借的,不必为了橱窗民主而乔装大方,实际上其实根本就大方不起来。

以下为新闻详情,转载自《当今大马》:


《当今大马》遭网络狙击
透过面子书推特上载新闻


2011年4月12日 傍晚 7点12分

各位亲爱的读者,《当今大马》首席执行员詹德拉(Premesh Chandran)证实《当今大马》自早上11点起面对外部袭击,遭到分散式阻断服务攻击,或简称为DDoS。 在寻策化解攻击之际,我们已经开始利用其它管道上载新闻,包括张贴在面子书的笔记本(Notes)以及推特上,不因受到网络阻击而停止报道工作。敬请垂注,请把消息散布出去! 请登陆我们的镜象网站(Mirror Page):www0.malaysiakini.com以阅读最新的新闻。 或当今大马三语面子书网址: http://www.facebook.com/MalaysiaKini http://www.facebook.com/mkinicn http://www.facebook.com/mkinibm
或当今大马部落格:
http://malaysiakini-cn.blogspot.com/ (中文版)
http://malaysiakinicom.blogspot.com (英文版)
http://malaysiakinicom.wordpress.com (英文版)

在砂拉越州选如火如荼举行之际,《当今大马》是继爆料网站《砂拉越报告》(Sarawak Report)之后,第二个遭到有计划网络阻击的网站。 由前英国首相布朗弟媳克莱尔(Clare Rewcastle Brown)主持的《砂拉越报告》去一周不停受到干扰,同样面对分散式阻断服务攻击。


《独立新闻在线》报导:

砂选情吃紧网站频遭攻击
《当今大马》今早起瘫痪


作者/本刊记者 Apr 12, 2011 08:27:41 pm


【本刊记者撰述】国阵在砂拉越州选举选情吃紧之际,独立新闻网站相继遭攻击而瘫痪!继砂拉越两个新闻网站之后,《当今大马》今天上午11时也因遭遇“分散式阻断服务攻击”(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简称DDoS)而瘫痪,造成订户无法登陆阅读新闻,截至晚上8时25分仍未修复。

《当今大马》(malaysiakini.com)在面子书上公告说,由于它分别设在吉隆坡十五碑马电讯公司和Jaring的两台伺服器在今天上午11时同时瘫痪,虽然该公司技术人员自上午就已在抢修,但读者仍无法登陆该网站阅读新闻。

“我们无法确认此情况的确切性质,但是,放置在两个不同数据中心的两台伺服器巧合地在同一时间瘫痪,显示有可能是出现对网站的攻击。”

由于网站无法登陆,《当今大马》把今天的新闻报道张贴在面子书,读者可以经由面子书阅读该网站的新闻报道。

《当今大马》也表示将很快地把该网站的报道,特别是砂拉越州选举的报道张贴在Wordpress、Blogspot等网站平台,也会通过面子书和推特向读者传达最新情况。

与此同时,《当今大马》中文版主编杨凯斌在面子书上证实《当今大马》是遭到分散式阻断服务攻击,并提醒读者请登陆www0.malaysiakini.com阅读新闻。不过,本刊记者尝试使用这个网址登陆,也不成功。

砂拉越网站前天遭攻击

“分散式阻断服务攻击”的前身是“阻断服务攻击”(Denial-of-Service,简称DoS)。“阻断服务攻击”并不以篡改或窃取主机资料为目的,而是瘫痪系统主机,使它无法正常运作。

“分散式阻断服务攻击”的攻击方式则是从互联网上的许多台主机同时发动类似DoS的攻击行为,遭受攻击的主机同时面对的“敌人”是数百台不同网域的主机。其独特之处,使得DDoS攻击不一定要真正把遭攻击主机的系统程式给异常终止掉,只需要同时送出远超过网路负荷或者是远超过遭攻击主机所能允许的最大连线数量的资料,就能达到瘫痪目标网站之目的。

前天(4月10日),自由记者阿尼尓涅多(Anil Netto)报道,砂拉越的两个致力于揭露砂州滥权事件的网站――《砂拉越报告》(Sarawak Report)及“砂拉越自由电台”( Radio Free Sarawak)――在当天分别遭到“分散式阻断服务攻击”而瘫痪。另一个网站dayakbaru.com也瘫痪,并出现“此账户已被撤销”的讯息。

另一个鱼目混珠的亲国阵网站《Sarawak Reports》(Reports多了一个s字母)却正常运作。

2011年4月11日星期一

轉載:對辯論競賽裁判的理性懷疑

很多人會認為辯論比賽只是一場遊戲,不過,當你知道台上的一分鐘,是台下多少努力和認真換來后,你會知道對一場比賽的認真及公正評斷為何如此重要。

下面的轉載來自于台灣辯手溫郎東,是我迄今看過最好的辯論競賽評審文章。

辯論沒有八股文,評審更沒有既定的標準,不過覺得這篇文章交待了辯論比賽的幾個重要事項,還有一些應該盡量避免的主觀介入。因此,在此與辯論愛好者共分享。;)


對辯論競賽裁判的理性懷疑
http://www.wretch.cc/blog/kookisky/16889336
我們對於辯論比賽中裁判的判決歷程往往有很多意見,有一派的說法是,當你報名一個盃賽,進行一場比賽時,已經將挑選裁判之權力授權給舉辦單位,白話一點:認同這些裁判才來報名,不然就別報,願賭服輸,不要贏了歸功於己輸了埋怨裁判。我承認這派的說法有一定的根據,但是有幾個問題:

  一、所謂將挑選裁判之權力的授權,往往不是純出自交戰兩隊之自由意志,而是礙於一種「不報名這比賽我們就沒比賽打只好勉強接受」的,舉辦單位與參與隊伍之間的,資源不對稱關係。

  二、雖然許多認真的主辦單位會給於參賽隊伍迴避特定裁判之權限,但參賽隊伍往往無從在報名之初得知裁判可能是哪些人,在迴避的具體運行上,往往也只能擋掉一兩個不能接受的裁判--這樣的裁判迴避機制,也充其量只是迴避,對參賽隊伍而言並不是真正的自主與挑選。

  三、就算在賽前,裁判是雙方都認可的,不代表裁判的判決結果無可議論之處,畢竟辯論是一種以理性思維活動而帶有反權威反民粹色彩,既然如此,事前對裁判的認同,不代表在事後無可評論餘地。

  事實上,在台灣打辯論比賽的慣性是:我們的確不完全相信裁判。在完全相信的前提下,裁判的判決結果有如神諭,不容質疑,只能純然信服,既然如此,根本無須在公佈結果前安排講評,也無須期許裁判在講評中交待他對場上論點的判斷。由講評文化我們可以得知:我們的確對裁判是有一點點懷疑的。

  這樣的懷疑有其限度,不合理的法院判決可以更審再審,但辯論比賽的判決礙於賽制設計上之慣性,不容許推翻,我個人能接受一種推翻判決的可能:賽後一定期間內,選手能證明對手使用假資料。然而,這種狀況從未聽聞。(不是沒聽聞作假,而是沒聽聞真的被抓包。基本上對於資料的真實性我們只能用輿論的方式來衡平。)

  講到這邊,我們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基於對賽制穩定的考量(例如球賽中的誤判也被囊括進比賽的合理變因)、對舉辦單位與學長姐既有的尊重(或者是對權力者的假意服從),我們一般來說會自我收斂對比賽判決的批判,然而,或有不得不發的情勢,我們也保有一絲理性懷疑的權力。這也是為甚麼要有講評文化。

  接著我們要理解下一個隱含的前提:講評文化之所以能成立,那是奠基於台灣辯論競賽中我們對於論點分數最好能決定勝負之主流期許。我們發現,如果裁判的論點分數跟勝負可能脫勾,我們會期許他能做出解釋,事實上我們所公認的裁判,也都大致會遵守這套潛規則。不懂這套潛規則的人,會遇到比較多的責難與阻力。

  我姑且不深究論點分數決定勝負之模式是否為唯一且不可侵犯的,我們暫且把這劃分到別的議題去,暫時假設:

  一、裁判應該在講評中公佈心路歷程、公佈論點判決及原因。

  二、我們對於裁判的講評,有理性懷疑的空間。
  這篇文章,主要就是要探討理性懷疑。

  與理性相對的,自然是非理性,我們在直接探究理性懷疑之前,可以從它的反面,非理性面來說。

  我認為,與比賽具體內容與裁判講評內容脫勾之臆測,便是一種非理性的懷疑。無論我們怎麼揣測裁判相熟誰或怨憎誰,那都不構成理性懷疑的充分條件(頂多只是我們去懷疑的動機),我們必須實際觀看比賽,甚至是觀看同一裁判在不同場次中的特性,才能避免做出臆測性的、無建設意義的、非理性的懷疑。

  我並非否定非理性懷疑的存在意義,這大體上是出於敗者不知何所敗的憤愾悵然之氣,其中也可能有不公不正之處,然而,試著將非理性導向理性,我相信是有意義的--不會讓敗者的情緒轉換成相互敵視、鬥爭的能量,而是能將事件客觀化,在公評中得到可能疾患之解方。

  既然我定義下的非理性懷疑是如此,反面推論下,理性懷疑必定具備一種與實際比賽內容與裁判講評內容結合之特性,然而,認知到這一點是不夠的,許多看似非理性的懷疑,有時只是千頭萬絮說不出口--我們需要試著建立一套思維方式,來試著對懷疑裁判判決這件事,做出有分類、有系統性、有座標的處理。

  批評懷疑,來自於不滿,不滿,來自於心中有滿的概念,沒有滿的想像,不滿的情緒就無從依附。所以,我得要先建立一個理想的裁判的概念,以此作為典範,並藉由拆解與分析典範,便於我們理解與討論。

  對一個理想的裁判來說,他在聽到某方闡述一論點時:

  第一個層次--避免對發言者的成見
  這個層次的啟動必須放在辯士發聲之前,甚至必須在比賽開始之前,對於一個主宰勝負的評論者來說,我們自然希望他在最開始時,自我約束,減少對發言者的成見。

  關鍵在於,何謂成見?成見跟合理的經驗、判斷、預期,有甚麼分別?倘若我們不能在想像中制定出可操作的基準,那這個層次就淪為教條式的空話--沒什麼不對,卻也沒派不上甚麼用場。

  我認為這個操作基準,藉由職場來跟辯論場來做一個類比,可以得到尚能滿意的答案。

  勞工服務法第五條: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種族、階級 、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性傾向、年齡、婚姻、 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或以往工會會員身分為由,予以歧視。
  上面這段所列的要素有一共通性--奠基於天生而不容變更的,或後天依照憲法權利選擇的特質。我們也可以在辯論比賽中試著排除這些特質的影響,一來是避免天生的差異影響比賽公平性,也是為了避免參與辯論比賽者必須放棄某些憲法賦予的後天選擇(例如婚姻)才能取得場上優勢。

  更進一步延伸來看,歧視這件事,如果我們擴張詞語的定義,有時?候歧視對發言者是有利的,如果裁判歧視基督教徒,恰巧發言者是佛教徒,這一歧視便夠成了利多,歧視,或者我們剛開始所說的成見,是雙面性的,對發言者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我認為那是應該要試著在理想的裁判中試著自我屏除的。

  也就是說,我們當然反對裁判以一純粹審美甚至乎肉慾的眼光來看待選手表現,但這是難以避免的,在直觀感受上必然會形成的(除非裁判都低頭閉眼),只是我們可以試著在自我屏除。回歸職場的類比來看,一個合理的職場中,當然不會因為長相的美醜而決定職位的賦予(除非這是該職業的核心目標,)但是,整潔的儀容、誠摯的態度、禮貌的精神……這些後天可調整修練的,當然也不需要被惕除在判決之外,事實上我們必須接受,這些純屬外在的非語言表現,不只是在辯論場上,在社會上絕大多數的溝通行為也深受其控制,我們也認為那是合理的。

  除了職場的類比之外,該隊伍既有的戰績,該選手既有的表現,該選手與裁判之人際關係與利益糾葛……都應該列入自我屏除之列。現實中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的,但理想的裁判這個角色,需要我們如此扮演。在這個角色上,他得要暫時淡化、壓抑自己既定的立場與選擇,在後續的層次上,我們會發現放棄既有的立場(價值觀)是難以做出決斷的,但是在第一個層次裡,我們還沒面臨下決斷的迫切壓力,姑且保有理性的思辯力,但是假設:世上沒甚麼絕對的對錯,聽聽發言者怎麼說吧。

  第二個層次--記住你的直觀感受。
  在聆聽發言者之聲後,任何不需要有裁判經驗的人,站在一觀眾式的旁觀者立場,都可以擁有直觀感受,所謂的直觀,類似情緒的萌生,是確實知道是甚麼(說服力的高低)但不知道為甚麼的。如同非音樂專業者聆聽一曲目時,縱使無能分析其音調、曲式、對位、和弦運作……等等的複雜細節,然而直觀感受是必然存在的。(當然,無感與厭煩也是一種直觀感受。)

  在這個層次上,有少數裁判認為應該徹底過濾掉非語言要素,且只有被該裁判過濾後,留在裁判筆記上的內容,才會成為判決依據,此種作法,我在論辯論比賽中的裁判筆記問題有做出分析,可參考之,簡述結論如下:就算以追求真實性為目標,也不可以輕易省略非語言要素的作用。因此,我是認為直觀感受有被記住之必要。這個感受可能在後續的層次中被修正或推翻,如同我們小時候可能迷些偶像藝人,大一點就沒那麼迷了,不代表我們必須否定並遺忘那些感受,對於辯論競賽來說,直觀感受的記憶是必要的。

  第三個層次--自我檢驗直觀感受是否存有對發言者的成見
  這是第一個層次的重複操作,只是在第一個層次中選手尚未發言,在這個層次下選手已經正在說、或已說完,我們必須重複的進行操作,隔離掉一些被定義為成見的感受來源。可能是過濾掉一些因為選手外表太美好造成的親近幻象,也可能是過濾掉一些選手口音造成的隔閡排斥。

  第四個層次--同時進行友好想像與敵視想像
  在這個層次中,裁判試著在心中,順應著發言者的論點,幫發言者說話,又試著幫對方說話,試著幫他換個說法,補些推論,弄得好些,又試著反過來想想可以怎麼拆解。這就是我所謂的友好想像與敵視想像。我發現自己往往會不自覺的做這件事,一開始我的理解是:這只對講解、建議這場比賽有幫助,跟判決合理本身無關。 但我更進一步發現一件事:友好想像與敵視想像往往是難以避免的、會自動發動的。這可以說是一種思辨者的本能,重點來了,如果我們不常常試著同時進行友好想像與敵視想像,我們會很容易的、不自覺的,已經幫一方說話了。這是非常巧妙的環節--我們得先承認思辨本能,並自我約束,試著讓這本能同時對雙方有利,然後把這些想像,標記為裁判想到的而非場上講的,記在腦海裡或筆記上。這是一種避免不自覺心証偏頗的良方。

  第五個層次--理解與定位
  理解論點,與理解論點與其他論點的關聯,我認為是同一件事,論點(或者說是主張)必定有層級之分,最高的層級就是支持命題(例如廢除死刑),命題本身就是一個主張(或者我們用回論點這個詞),底下有很多的論點,脫離命題(最高層級的論點)的論點,例如討論死刑時天外飛來一個流浪狗問題很嚴重,那在理性上就沒有說服力可言,重述一遍,任何論點的意義都是跟其他論點產生交互關係、上下從屬關係,意義才能被我們理解。不然,選手就只是在分享一些不相干的資訊。

  選手提出的論點在自己的架構上處於甚麼位子,又跟對方的架構有怎樣的關係?也就是說,跟其他提出的論點關係為何?假設沒有提出這個論點,會對其他的論點產生何種影響?有哪些論點可能因此說服力減弱或是根本無法成立?

  要進行這樣的判斷,還有三個層次的思考:
  一、直觀理解。透過選手的言詞得到的直觀感受,來理解選手的論點在其自身的架構上居於何種定位,也就是說,裁判基於一種聽到甚麼是甚麼的態度,來理解定位性。在一場選手素質不高或是刻意模糊焦點的比賽中,直觀感受將會變得非常困難,聽完不進一步思索完全無法得知單一論點在架構上的意義,我們經常聽到的「由於雙方都沒有進行整理跟損益比,所以我的判斷變得非常辛苦」就屬於這種狀況。

  這個層次無須提醒自己去做,而是人類在理解事物時必然存在的本能反應。有時候也會出現,選手直接開展更深層的說服,悄悄地解開裁判的心防,在這個層次上,裁判可能會被說服而不知道為甚麼。

  二、主觀臆測。透過選手的表情、語調、投注該論點的時間,來進一步臆測該論點在架構上的意義,這個層次跟上一個層次有相互重疊之處,差別在於,在上一個層次中裁判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進行理解的,比方說,有時候我們聽一段話,看一段文字,看過就懂,那是上一個層次的事,但當我們反覆去觀看回想,我們已經開始進行有意識的重新理解,這就是本層次所要進行的。在這個層次中,我們得要承認,裁判是用自己的主觀來重新還原選手的真意,那是一定會有所誤差的,這個誤差責任歸屬於誰,得要透過一個不確定的、我們共同想像出來的理性人的概念去檢視,也就是說,選手的這段話,理性人會領悟或是誤會、不解?而裁判的反應是否跟理性人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是裁判不好,如果一致,就是選手表達能力的問題。我目前沒有辦法提出更具體的操作標準來審視此一階段,這如同像我反覆提到的,必須要透過辯論社群對同一比賽的觀看,來凝聚出理性人的最大公約數。理想的裁判等同於理性人,兩者的想像應該是一致的。

  在這個層次中,裁判已經開始進行篩選,把認定為不相干的、支微末節的論點,排除在整體說服力的判斷之外,這個篩選同樣會遇到困境:篩子太大,容許通過的細節太多,判決的方式將會傾向於細瑣化而忽略了選手想要探討的核心,而是以場上眨眼即逝的論點作為判斷;容許通過的細節太少,判決將會缺乏細膩的辯證,太快跳入裁判心證的層次。這是一個想要見樹又見林的矛盾,理想的裁判存在於在一定的區間內,這個區間的範圍,一樣是透過辯論社群的集體討論而得知。

  三、延伸臆測。裁判不只是臆測出選手想講而未講的,還可以繼續延伸出選手可以這樣講但想都沒想到的,這個部份的思考不僅僅只是為了在講評時展示裁判自身的強大,而是如同第四個層次所說的,透過層次的區分,來分割出應該/不應該納入判決的部份,我們越把這個延伸的臆測做的完整,我們越能清楚知道論點的潛能--而這潛能造成的立場利益並非選手的思慮及表現所該獲得。我們越能避免裁判過份的介入。

  第六個層次--共識與衝突
  辯論存在著對立性,而辯論競賽更是有著正反立場上必然不能相互妥協的必然,衝突在所難免,然而,必然的衝突只存在於正反的辯題之中,雙方事實上會藉由達成許多的共識,來避免核心衝突(辯題衝突)之外的無意義爭端。

  如何判斷哪些論點是共識,哪些是衝突,方法論上跟第五個層次基本相同,我就不贅述了。

  在共識方面,重點有幾個:
  一、雙方意思表示明顯的共識,裁判不應該否定。雙方當然可能達成一個違反裁判既有認知的共識,但一個理想的裁判懂得尊重場上的共識。首先,裁判的既有認知是否絕對正確?這當然是未知數,縱使裁判是某方面的專業,不代表其專業認知必定正確。更重要的是,裁判的既有認知無從透過辯論過程中被檢驗,倘若裁判直接否定雙方顯而易見的共識,那等同於裁判直接打破選手與裁判的界線,自己成為一個無敵的選手--這當然違背我們對理想的裁判之想像。我們傾向於相信,真理必然是不全面的,唯有承認真理的片面性,才能試著在動態過程中貼近真理的全面性。

  這個理論會造成一些顯而易見的盲點:雙方的共識可能很可笑。有論者會以此質疑辯論比賽的可看性。但我認為,這是必要之惡,倘若我們容許裁判直接否定可笑的共識,那會造成裁判做出可笑的否定的風險。前者是辯士的不足,裁判基於一種教育者的功能可以將其認為的正確,在講評補足。後者是裁判的傲慢,除非我們承認裁判的神格性,容許神祇的傲慢,不然毫無解決方法。後者與我們一開始對理想的裁判概念相牴觸。

  二、意思表示不明顯的共識,裁判可自行判斷是否要承認之,此點跟心証結果相關連,容後再敘。

  三、意思表示明顯/不明顯的區隔方式是否合理,一樣要透過辯論社群的集體討論而評斷之。

  在衝突方面,重點有幾個:
  一、會被列為衝突,自然是雙方各持一詞,倘若已經退守、默認,那當然是共識的一種。

  二、衝突的解決必然是透過整體說服力而判斷之,在這個環節上,已經統合了上面所有層次的判斷,倘若已經經過上述所有層次的思維,那裁判便可以,也不得不,透過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來判斷衝突後的結果。這個部份可能產生的爭議,我在早期的文章舉證與心証(二)中便有提及。在所有層次的判斷下,裁判自然會建立一個因應該場比賽而生的整理結果與交鋒核心,這通常是裁判講評的最高潮(如果裁判有心要製造戲劇張力的話,)也通常在講評不交待結果的冠亞賽中,是裁判講評最後的懸念所據。在此,選手的表情、語氣、咬字、用詞、手勢、採用的論證、論點間的相互支撐或互相矛盾、與對手的互動、與隊友之間的統一與矛盾、論點與裁判心證的差異……千千萬萬的細節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到達山峰的端點、三角點、標高處,結論就從這裡脫離山峰浮越在飛空之中了。裁判必須有意識的去自我審視這個山峰到飛空的過程。這是帶有掙扎的。但如果前面所有層次做得扎實,理想的裁判會有信心。

  補充層次--程序性介入
  這嚴格來講不算是第七個層次,而是可能打散在各個層次之間的,修訂並補充性的層次。在這個層次裡,裁判會基於自身所持的辯論理論,來調整並改變前六個層次的判斷。

  程序性介入只是一個我發明的概括之詞,包涵所有違規事項(超時、與場下接觸、作假資料、反質詢……)以及裁判的辯論理論觀點(初步成立、核心議題典範或政策制定典範、舉證責任的判定、強制認可權、攻防連??ڌ或是比賽的時間利益、交鋒責任、證據形式主義……)這些會造成上述六個層次的變形與調整,裡面每一個細項,都可以拉出來專論探討,但這不是我這篇文章的企圖所及了。

  至此,我們對理想的裁判的面目清晰了些,也就是說,對違背理想的裁判者,所做出的懷疑,也就初步的,產生了理性懷疑的基礎。

2011年4月4日星期一

Blog Been Hacked?!

While trying to access my blog ~ Snowpiano^ ^彭雪琴, saw the notification as shown below~~~



Is it because of Mahathir's blog being hacked? Or my blog being hacked?!
Anyway.....for safety purpose, just removed Mahathir's blog link...;P